返回首頁

A股板塊輪動提速 高位抱團股出現松動跡象

第一財經日報

  近日,市場對核心資產分歧加大,尤其是白酒股的回調讓資金對軍工、有色、新能源、銀行、半導體、地產等行業(yè)挨個“雨露均沾”,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各個板塊的邏輯存在區(qū)別,并非僅僅依靠資金力量。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表示,當前,領漲板塊整體估值處于高位的水平,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主動調倉的意愿在不斷增強,但機構最終還是會向低估值、有確定性和防御的板塊流動。

  1月19日,A股三大指數收跌,創(chuàng)業(yè)板指跌超2%,而港股市場一片歡騰,恒生指數收盤大漲2.7%,收報29642.28點,創(chuàng)2019年5月以來新高。

  港股明顯受到內地資金熱捧。2021年以來,截至1月19日,南向資金凈買入港股金額已連續(xù)12個交易日超過107億港元,合計高達1852.93億港元。19日當天南向資金凈流入265.93億港元,再次刷新港股通開通以來凈買入紀錄。對此,廣發(fā)基金國際業(yè)務部負責人李耀柱告訴記者,2021年港股有機會獲得企業(yè)盈利和估值提升的戴維斯雙擊。

  板塊快速輪動,誰能挺?

  2020年末以來,熱點切換頻繁,起初軍工、有色、新能源車接連上漲,進入2021年,以貴州茅臺為代表的白酒股再次炫耀了一把瘋狂,隨后資金集體出逃。統計顯示,19日,白酒股繼續(xù)大面積下跌,貴州茅臺連跌四天,五糧液和洋河股份(002304.SZ)連跌五天。11日~19日,貴州茅臺遭滬股通連續(xù)凈賣出,金額合計33.9億元;五糧液連續(xù)11個交易日(5日~19日)被深股通累計凈賣出70.95億元。

  一邊是抱團瓦解言論的強化,一邊是銀行率先承接了部分資金,15日,銀行板塊全線飄紅,郵儲銀行(601658.SH)大漲8.37%,成都銀行(601838.SH)、興業(yè)銀行(601166.SH)、廈門銀行(601187.SH)漲幅均在5%以上,18日,行業(yè)內分化,郵儲銀行大跌3.13%,平安銀行(000001.SZ)大漲8.1%。半導體板塊也接過大旗,18日,6只行業(yè)個股漲幅超10%。

  19日,三大指數全線下跌,前期曇花一現的行業(yè)亦臥倒,但蟄伏已久的地產板塊受到資金的青睞,20只個股漲幅超5%,其中6只個股漲停。

  “板塊劇烈波動是機構分歧的具體表現,每一次行情主導板塊的新老更替均會出現震蕩,新龍頭板塊走出趨勢之后市場達成共識,帶動指數形成趨勢,目前的分歧是板塊風格之間的切換而不是趨勢的拐點,上漲趨勢依然存在!狈叫咆敻缓滦拿髡J為。

  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向記者分析稱,軍工、有色、新能源包括白酒這些行業(yè)景氣度高,經過這兩年的上漲估值比較高。但銀行地產長期增長邏輯相對沒有那么清晰,但勝在當前估值較低,2020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好轉,其實銀行也受益的。長期增長邏輯雖不清晰,但短期景氣度好轉,疊加估值低,所以有資金向銀行地產這些低估值流動。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認為2021年一季度宏觀場景處于“信用收縮+盈利上行”階段,市場仍有結構性機會,尤其看好春節(jié)后到兩會區(qū)間高勝率的交易時段。3~4月份起宏觀場景或逐漸轉向“信用收縮+盈利回落”,屆時可考慮A股撤退。

  流動性或為資金南下掃貨推手

  相較于A股的快速輪動,資金對港股的喜愛程度不斷加強。

  2020年12月下旬,恒生指數強勢猛攻,幾個交易日從26200點附近迅速拉升到28100點附近。進入2021年,恒生指數上漲勢頭仍然強勁,1月19日,恒生指數徹底爆發(fā),全天高開高走,收盤大漲2.7%,收報29642.28點,創(chuàng)2019年5月以來新高,日K線四連陽。全天成交額達到3016億港元,為2015年以來新高。

  南下資金掃貨意圖也很明顯,2021年以來,截至1月19日,南下資金12個交易日買入港股4766.62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1月18日,港股總成交2243億港元,南下資金合計買賣總額高達760億港元,占比約三分之一,19日,南下資金買賣總額升至990.7億港元,占比與前一交易日基本持平。

  在郝心明看來,相對于A股港股的確估值更低,而低估值的邏輯一直存在,但是現在出現上漲完全是南向資金的推動所致,目前推動市場的主要動力是流動性,估值是相對的。

  “細分來看,香港上市的有獨特性的資產會得到市場的認可,例如中國互聯網、創(chuàng)新藥、品牌消費等行業(yè)都會有機會。風險則是由于經濟快速復蘇帶來的通脹預期提升,從而可能對流動性產生比較大的沖擊。如果流動性預期帶來逆轉,短期會對市場產生波動!崩钜颤c出了具體行業(yè)和風險。

 。ㄎ恼聛碓矗旱谝回斀浫請螅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