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債困局難解 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或轉向
保日債還是保日元?日本央行正在兩者之間艱難地尋找平衡點。
近期,受美債收益率走高等因素影響,日本央行再陷債匯困局: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向上突破0.88%,觸及2013年以來的新高;日元對美元跌破150整數關口,貶值至近一年低位。日本央行“保債棄匯”,通過計劃外的購債壓降國債收益率。
分析人士稱,日本央行堅守債市緣于其收益率曲線控制政策(YCC)。隨著日本央行利率決議的臨近(10月31日),市場頻繁傳聞日本央行將再度調整貨幣政策。在今年僅剩兩次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日本央行是否會再次“偷襲”市場?這無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日元匯率跌破150關口
近期,日元對美元持續(xù)走貶,外匯干預風險上升。10月27日,日元對美元持續(xù)在150關口上方震蕩,盤中最低觸及150.43。去年,當日元對美元匯率貶值至類似水平時,日本當局入場進行了外匯干預。
隨著日元的快速貶值,日本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已“岌岌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由于日元對美元和歐元匯率的下跌,德國今年名義GDP為4.43萬億美元,而日本為4.23萬億美元。這意味著,德國或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分析人士稱,國際資本流動是本輪日元貶值主要原因。由于當前美國等海外主要經濟體正處于加息周期,而日本央行仍然堅守負利率,貨幣政策分化致使美日利差不斷擴大,對日元構成下行壓力。
若追根溯源,日元的貶值與日本央行堅持的超貨幣寬松政策有關。為刺激經濟并擺脫通脹緊縮“魔咒”,日本央行自2016年9月起實施YCC政策,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維持在0%,并對每日波動區(qū)間進行限制。日本央行通過購債操作控制國債收益率,使得利率水平能夠長期維持在零附近,以此達到刺激經濟的效果。
橋水公司在近期發(fā)布的報告中表示,日元貶值與日本央行極為寬松、不符實際的貨幣政策有關。外匯干預可能被視為在日本央行推進政策正;,持續(xù)“爭取時間”的方式。但就其本身而言,外匯干預不太可能減輕日元面臨的結構性壓力。
貨幣政策“轉向”預期升溫
日債和美債走勢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隨著近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的大幅走高,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在強勢上行。
截至目前,日本10年期國債運行在0.85%上方,距離日本央行目前1%的購債利率僅有約15個基點的空間。為了遏制國債收益率的上漲,10月24日,日本央行宣布計劃外債券購買操作。
債匯困局之下,日本貨幣政策正;A期逐步升溫。日本央行將于10月31日公布利率決議。日前,日經新聞報道稱,隨著日本國內長期利率與美國利率同步走高,日本央行官員正在考慮是否進一步調整YCC的設置,預計將在10月的貨幣政策會議上進行討論。
“傳聞或許并非空穴來風!奔问⒓瘓F資深分析師戴維·斯卡特者表示。實際上,在日本央行最近一次調整YCC政策前,日本媒體也有“放風”。在日本央行7月利率決議公布前夜,日經新聞報道稱,日本央行將考慮讓長期利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當前0.5%的上限。這一消息在第二天得到了證實。
美國銀行預計,日本央行可能會在本周的會議上將YCC區(qū)間上限提高到1.5%。
“現在圍繞日本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討論頻率已經高到令人難以忽視。”戴維·斯卡特說,“最新的猜測表明YCC交易區(qū)間可能進一步擴大,或者可能被完全棄用。對交易員來說,日本央行10月的政策決定是潛在的重磅炸彈!
今年最后兩場議息會議備受關注
回顧來看,從去年12月至今,日本央行已經進行了兩次YCC政策調整。
去年12月,日本央行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波動上限從0.25%上調至0.5%。在今年7月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日本央行宣布靈活調整YCC政策,并稱日本央行未來將以1%的固定利率購債,意味著10年期國債收益率被將允許超過YCC的規(guī)定上限。
市場觀點認為,日本逐漸擺脫通縮泥淖疊加經濟增長預期好轉,為日本央行貨幣政策“轉向”提供了支撐。
日本總務省10月27日公布的初步統(tǒng)計數據顯示,東京10月核心CPI同比上漲2.7%,高于市場預期。東京地區(qū)的CPI通常被視為日本全國通脹趨勢的領先指標,該數據超預期或許預示著日本央行正越來越接近實現其所希望的持續(xù)通脹目標。
日本總工會此前公布,2024年“春斗”(春季勞資談判)的要求漲薪比例目標為5%以上,為1995年以來的高位。中金公司研究部外匯組表示,春斗往往存在“好開頭能帶來好結果”的特征,預計明年的“春斗”或能實現一個較高的漲薪結果。未來日本或迎來所期望的“需求拉動型漲薪與漲價的正循環(huán)”。
與此同時,日本央行對經濟前景表示樂觀。在10月最新發(fā)布的季度報告中,日本央行上調了9個地區(qū)中6個地區(qū)經濟情況的評估,并稱所有地區(qū)經濟正在復蘇或正逐漸恢復。
日本央行年內僅剩下10月以及12月兩次貨幣政策會議。隨著市場對日本央行“轉向”預期進一步升溫的背景下,未來兩場會議將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