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上汽大眾簽約奠基時,中德雙方或許沒有人會想到,眼下成立的將會是一個年銷規(guī)模超200萬輛的“超級汽車合資公司”。
“我想不到要用一個什么樣的詞語來形容最恰當,是‘天翻地覆’還是‘史無前例’?”作為改革開放后大眾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的親歷者,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zhí)行副總裁張綏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慨嘆,改革開放40年,中國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看上去像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從前期談判到合資公司的最終成立,從首輛桑塔納下線到零部件逐步國產化,大眾集團入華的過程就像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其間夾雜著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驕傲與沮喪……張綏新今天回頭再看,所有這些都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平靜地承載著過去40年。
狼堡:突如其來的造訪
“1978年,我剛上大學,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肯定就在內蒙古工作生活了!痹趶埥椥驴磥,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不僅包括他自己,也包括了中國汽車合資企業(yè)的先行者——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
2017年,大眾集團(中國)及兩家合資企業(yè)向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qū)客戶共交付汽車418萬輛,并占據集團全球總銷量的38.9%。顯然,大眾在華開啟的合資時代,不僅改變了中國汽車的格局,也改變了大眾汽車自己的發(fā)展史。
1984年10月,上汽大眾正式簽約成立,雖然此時距離1978年已經過去了6年時間,但大眾與上汽的接觸,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在進行。
1978年11月的一天,負責國際業(yè)務的W.P.施密特董事正在大眾集團總部(狼堡)的辦公室辦公,突然秘書處的人匯報,接到門衛(wèi)電話,說大門口有中國機械部的代表團要來和大眾洽談合作事宜。
盡管消息突然,但門衛(wèi)所言非虛。這個突如其來的代表團由四機部時任副部長楊鏗領隊,之所以如此突然,原因是大眾總部并非是代表團此前計劃的目的地。他們本來是去德國斯圖加特考察奔馳工廠,但見德國大街上隨處可見“W”車標,便臨時改變行程來到了大眾集團總部。
“當時秘書處的人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只有W.P.施密特一個高管在公司,于是他就接待了這個高規(guī)格的中國代表團!睆埥椥禄貞洉r說到。
這次看似偶然的接觸,對中國汽車行業(yè)來說可謂意義深遠。1978年,就像一個轉折點,將中國汽車發(fā)展史一分為二。上汽大眾的正式成立,為后來形成的“三大三小”(三大即一汽、二汽、上汽,三小即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廣州標致)的市場格局埋下伏筆。在此之前,中國汽車產業(yè)就是張綏新所說的“另一個世界”。
40年前,中國大街上不會有SUV、MPV這些后來才細化的車型品類,轎車就是乘用車市場的全部!澳隳芟胂40年前中國的轎車工業(yè)是什么樣子嗎?那個時候,中國的轎車工業(yè)有兩個代表,一個是上海牌轎車,另一個就是紅旗!睆埥椥抡f。
去年,中國乘用車產量為2480.67萬輛,而40年前的上海轎車年產量大約在1000輛左右,紅旗的年產能只有100輛左右。當時,整個中國汽車市場嚴重供小于求。
改革開放后,轎車多年來被壓制的需求在中國汽車市場突然爆發(fā)了。而汽車市場的供求不平衡,正是當時引入跨國車企組成合資公司的主要推動因素。
“當時汽車進口市場非常火爆,有公開進口,有走私進口,規(guī)?蛇_每年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輛!睆埥椥绿寡,當時國家外匯非常緊張,如果每年進口這么多車,外匯算起來完全可以投資一個,甚至好幾個汽車工廠!芭c其花這么多外匯去進口整車,為什么我們不跟別人搞合作自己來生產?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做出了搞汽車合資公司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