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貴州?
祖國的西南
有一個以喀斯特地貌聞名的地方
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峰林景區(qū)。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
晴天
陽光會穿過梯田上的輕霧
公雞打鳴聲里
炊煙裊裊升起
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雨天
水滴從老房的磚瓦上滑過
人們會晚起一陣
清新的空氣里是茶葉和泥土的香
這里是貴州
這里的鄉(xiāng)愁
是大簸箕里裝著的辣椒
是一掛就是四季的臘肉
是爸爸媽媽和我們的美好時光
村民在銅仁市玉屏縣亞魚鄉(xiāng)亞魚村晾曬辣椒。新華社發(fā)(胡攀學 攝)
這里是貴州
一別數年,刮目相看
明天
這里有件大事,讓全球大數據“向東看”——
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yè)博覽會
在貴州貴陽開幕
這是
全球大數據領域
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盛會之一
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企業(yè)
2022年5月26日,工作人員在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qū)展示中心觀看LED顯示屏。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這次會議的很多成果
或將改變你我的生活
……
很多人不解
為什么是貴州?
很多人反問
為什么不能是貴州?
答案
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實踐里
貴在奮斗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
500多年前,面對黔道之艱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發(fā)出這樣的嘆息
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山,對于貴州而言
是上天的饋贈
也是發(fā)展的羈絆
不服命運的貴州人
選擇了奮發(fā)有為
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奇跡”
貴州北盤江大橋。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一座座架設在高山峽谷間的大橋
讓“地無三尺平”的黔貴大地
成為“高速平原”
成為了一座“世界橋梁博物館”
開放的格局就此打開
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
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
黔粵班列
……
2022年5月20日,黔粵班列“遵義號”在貴州遵義閣老壩站等候發(fā)車。新華社記者 劉續(xù) 攝
連接RCEP國家、粵港澳大灣區(qū)、北部灣等
區(qū)域性國際貨運樞紐格局初步形成
在黔南州平塘縣
國之重器“中國天眼”仰望蒼穹
不斷探索著星空的奧秘
也在這片土地上
種下了一顆顆科學的種子
位于黔南州平塘縣的“中國天眼”。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變化還不止于此
諸多優(yōu)勢
讓貴州成為全球集聚大型和超大型
數據中心最多的地區(qū)之一
萬余家企業(yè)
正在推動數實融合的大變革
2月25日拍攝的貴陽黔春立交橋夜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續(xù) 攝
數博會
讓這個曾經的“數據的山坳”
成為了數據的海洋
數據“下田”,“犁”出希望農場
數據“進廠”,“變”出數字車間
數據“入戶”,造出“數智”生活
數據之治
激發(fā)現代化活力
數字化浪潮
澎湃在黔貴大地
很多人感慨
貴州之變
在數據,更在理念——
誰能把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
新經濟發(fā)展機遇
誰就把準了時代脈搏
貴在傳承
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多民族生生不息
黔東南州鎮(zhèn)遠古城?陽河上的一座古橋。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
歷史沉淀的古城
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
便是最好的見證
遵義老城的一角
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
記錄了歷史的轉折
游客在遵義會議會址景區(qū)游覽。新華社發(fā)(羅星漢 攝)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在這里召開
“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中國共產黨人
選擇了屬于自己的道路
迎來了歷史性的關鍵轉折
紅色基因寫在黔貴大地
不忘歷史、感恩奮進的貴州人
選擇了接續(xù)傳承
今年五一假期
遵義會議紀念館
一位游客參觀后久久不能平靜
“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秘境黔東南
疲憊心靈的棲息地
火爆全網的“村BA”“村超”從這里發(fā)源
3月27日,貴州“村BA”總決賽比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榕江和美鄉(xiāng)村足球超級聯賽現場。周光勝 攝
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
——西江千戶苗寨坐落于此
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上千座吊腳樓從山頂延綿到山腳
猶如一顆顆黑寶石
鑲嵌在青山綠水間
苗侗同胞
世代生活于此,發(fā)展于此
蠟染、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產業(yè)
在脫貧攻堅中發(fā)揮作用
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煥發(fā)生機
黔東南州榕江縣塔石鄉(xiāng)烏吉苗寨村民在制作蠟畫。新華社發(fā)(宋朝暉 攝)
貴在守護
“要問天下多少山,一半跑到貴州來”
“無水不成景,有水景更秀”
貴州
是山的王國,水的世界
念山念水的貴州人
選擇了記住鄉(xiāng)愁
讓一個沒有海的地方
處處有“海”可觀
連片的櫻花園“花!
湄潭萬畝“茶!
翠綠的赤水“竹!
與連綿的“山!毕嗷ソ蝗
一幅繪滿鄉(xiāng)村振興和高質量發(fā)展的
多彩畫卷在貴州大地上徐徐展開
遵義市湄潭縣永興鎮(zhèn)月光下的“萬畝茶海”。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世界自然遺產荔波小七孔景區(qū)
邁向世界級風景區(qū)的黃果樹瀑布
……
人在景中游,景因人靈動
游客在貴州省荔波縣小七孔景區(qū)游覽。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游客在黃果樹大瀑布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烏江邊上
曾因重度石漠化被列為
人類不宜居住之地的化屋村
已成為人們向往的“世外桃源”
畢節(jié)市黔西市化屋村麻窩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貴州一怪,辣椒是菜”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
在貴州人飲食里
酸與辣是舌尖上的記憶
這也像極了貴州人性格
風風火火、爽朗率真
黔東南州麻江縣一食品公司生產車間的酸湯。新華社發(fā)(楊武魁 攝)
如今
貴州正用實際行動
守好發(fā)展和生態(tài)兩條底線
不斷詮釋著
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
是貴州最大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競爭優(yōu)勢
……
有人發(fā)現
把“貴”字拆開
就是“中國的一個寶貝”
畢節(jié)市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qū)。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這個多姿多彩的“寶藏省份”
正在數字化浪潮中
圍繞“四新”
主攻“四化”
邁向又一次蝶變
走出一條把握時代大勢
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
體現貴州特色
服務國家全局的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之路
貴安新區(qū)櫻花園。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出品:李俊、趙新兵
策劃:齊慧杰、王麗
監(jiān)制:李響、歐甸丘、周年鈞
統籌:李瑜
記者:蔣成、李永錫
設計:殷哲倫
素材支持: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
貴州天馬傳媒有限公司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貴州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