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銀行版“特供”理財走俏 5.5%收益率再現(xiàn)江湖

彭 妍證券日報

  春節(jié)將至,隨著年終獎、年末分紅紛紛落袋,如何理財成為了投資者們關注的話題。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銀行網點發(fā)現(xiàn),往年火爆的春節(jié)行情如今難見,在利率下行的當下,理財市場翹尾行情難以重現(xiàn),“春節(jié)特供”理財產品較少,僅有部分銀行推出,收益普遍在4.8%左右,最高可達5.5%,頗為搶手。部分銀行的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近期理財產品購買需求旺盛,特供理財更搶手,募集期剛開始,就幾乎被搶購一空。

  “春節(jié)特供”搶手

  《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相較往年,今年節(jié)日專屬產品數量相對較少,且收益率普遍走低,但相比之下,“春節(jié)特供”產品的收益率還是較同期發(fā)售的其他同類產品高出0.1至0.2個百分點,而這對部分投資者頗具吸引力。

  一家總部在北京的城商行網點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我們只推出了一款特供理財產品,業(yè)績比較基準可達4.8%,相比其他產品的收益率要高一些。而這款特供產品剛上線幾分鐘就被投資者‘秒殺’了!

  記者從某股份制銀行獲悉,該行近期推出五款“春節(jié)特供”理財產品,期限從1年到3年不等,起購金額1萬元,業(yè)績比較基準最高可達5.5%,募集期為2月9日至2月22日,2月23日開始計息。付息方式也更為靈活,有季付和年付兩種。

  該行的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上述的年末特供理財收益基本都能達到業(yè)績基準水平,主要因為它的底層資產投向全部是非標資產,所以收益較高,平時只會偶爾在幾款理財里配一部分非標資產。

  對于最近的銀行理財產品而言,5.5%的年化收益率可謂鳳毛麟角。記者查找了多家銀行的常規(guī)理財產品,目前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鮮有超過4.5%的。

  為何年末特供的理財相比其他理財收益更高?多名銀行客戶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春節(jié)特供”理財產品與普通理財產品最大區(qū)別在資產投向上,比如非標資產在“春節(jié)特供”理財產品的配置中占比更重,使得收益率有明顯提升。

  此外,為了吸收行外資金和吸引新客戶,有的銀行上調大額存單和存款產品的利率。例如,某國有大行將行外資金20萬元以上的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調整為3.987%。某城商行對于資金5萬元以上新客購買三個月期理財,享受的年化收益率可達4.25%。

  “很多市民年終獎一到手就打算用來理財,近期來銀行投資理財的人很多,存款和大額存單一般較受老年人歡迎,有投資經驗的投資者,更多的選擇銀行發(fā)行的‘春節(jié)特供’凈值型理財產品!蹦彻煞葜沏y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正值銀行開門紅以及年終業(yè)績考核,確實存在為吸引資金上調利率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銀行把更多的收益讓給了客戶,春節(jié)前是投資者配置理財最理想的時間!

  專家提醒謹防收益被稀釋

  4%、5%……近期銀行主推的特供理財產品收益率看起來頗為誘人,迎合了不少投資者的心理。但是很多投資者并沒有關注到募集期、起息日期等信息。專家提醒,理財產品發(fā)行前后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往往不計收益,投資者務必留意投資期限的實際長度,謹防收益被稀釋。

  《證券日報》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在節(jié)假日前夕發(fā)行的理財產品都是在節(jié)后計息,產品的募集期在15天左右,而這種情況下會導致春節(jié)期間資金“站崗”問題,從而拉低產品的實際收益率。

  例如,某股份制行近期發(fā)行了一款新春特別款理財,業(yè)績比較基準率5.5%,期限540天,募集期從2月9日到2月22日,共14天。如果2月9日購買了該款產品,那么資金占用時間一共是540天+14天=554天,折算下來實際收益率只有5.36%,比預期收益率低了0.14%。實際上,客戶的收益被“稀釋”了。

  東方金誠金融業(yè)務部助理總經理李茜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資產端來看,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持續(xù)推進,新發(fā)理財產品將以配置固收類產品為主,較難配置高收益的非標資產。同時,考慮到銀行存在一定攬儲壓力,短期內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速度或將放慢,大概率維持現(xiàn)有水平或呈小幅下行。長期來看,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凈值化轉型的推進,銀行理財收益率仍將進一步下降可能。本報記者 彭 妍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