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方正證券:“推薦”中國中車

方正證券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核心觀點:基建補短板,鐵路先行,軌交行業(yè)景氣度趨勢向上,龍頭企業(yè)中國中車有望率先受益。未來兩年,中車收入端增速預計在10%以上,利潤端增速預計在15%以上,增長重點在鐵路裝備和城軌領域。①鐵路裝備:公轉鐵潛力大,機車、貨車未來兩年將貢獻收入增量;同時,根據(jù)我們對在建線路的逐條統(tǒng)計,預計未來兩年動車年均需求在350  標列以上,考慮到時速160  公里集中式動車對普客25T  的全面替代,動車需求存在超預期的空間。②城軌:地鐵未來兩年迎來通車高峰期,從中車目前在手訂單已經(jīng)在體現(xiàn),截止2018  年9  月底,地鐵在手訂單1629  億,將在未來兩年集中交付。

  ※政策定調,軌交裝備行業(yè)景氣度向上;ㄑa短板,鐵路先行。2018  年10  月31  日,國辦發(fā)布《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鐵路領域提出以中西部為重點,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八縱八橫”主通道項目,加快推動重大鐵路項目開工建設。在政策定調背景下,軌交裝備行業(yè)景氣度持續(xù)向上,龍頭企業(yè)有望率先受益。

  ※2020  年底,高鐵線路營業(yè)里程有望超3  萬公里,動車組需求依舊強勢。①十三五期間,高鐵營業(yè)里程預計有可能超額完成。根據(jù)鐵路十三五規(guī)劃,到2020  年底,我國鐵路營業(yè)里程要達15  萬公里,其中高鐵要達3  萬公里,截止2017  年年底,高鐵已經(jīng)完成2.5  萬公里,2018  年高鐵營業(yè)里程預計新增3500  公里,2019-2020  年,每年新增3000~4000  公里,到2020  年底,高鐵營業(yè)里程預計有可能超額完成。②高鐵已成客運主力,動車組需求依舊強勢。2008-2017  年,高鐵客運量由730  萬人次/年增長到17.52  億人次/年,占鐵路客運量比例由0.5%到56.8%,高鐵已成客運主力,根據(jù)我們對在建線路的逐條統(tǒng)計,預計未來兩年動車年均需求在350  標列以上,需求依然強勢。③動力集中式動車組帶來新增量。時速160  公里集中式動車對普客25T的全面替代,動車需求存在進一步超預期的空間,2018  年動集已招標28  列,其中18  列長編組,10  列短編組,2019-2020  年,預計每年招標量將在100  列以上,有望成為收入貢獻新亮點。

  ※公轉鐵潛力大,機車、貨車貢獻新增量。2018  年7  月,鐵總制定《2018-2020  年貨運增量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  年,全國鐵路貨運量將達到47.9  億噸,較2017  年增長30%!。2017年,我國鐵路貨運量36.9  萬噸,占全國貨運量比例僅為7.7%,公轉鐵潛力很大。我們認為貨運增量工作不是短期行為,將會帶來持續(xù)的貨車、機車需求。年初至今鐵路總公司已累計招標鐵路機車801臺,貨車57940輛,遠超年初采購計劃。我們預計2019-2020年貨車交付量合計將在15萬輛以上,機車合計達3000輛,不斷貢獻新增量。

  ※加快業(yè)務重組整合,提質增效,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間。自南北車合并以來,公司內部積極實施同類資產的整合、業(yè)務重組、過剩產能的壓縮及采購體系的管理,中車毛利率、凈利率穩(wěn)步上升,2015年~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毛利率分別是20.21%、20.79%、22.68%、22.91%,凈利率分別是5.83%、6.06%、6.17%、6.42%。我們認為由業(yè)務重組整合帶來的內部降本增效會在未來幾年持續(xù)釋放,看好中車凈利潤率的持續(xù)提升。

  ※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18-2020年營業(yè)收入為2020.57、2264.34、2613.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4%、12.06%、15.43%,歸母凈利潤為115.95、145.79、172.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38%、25.73%、18.21%,對應EPS為0.40、0.51、0.60元,對應PE為27.96、22.24、18.81倍,維持"強烈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鐵路固定資產投資不及預期、海外市場拓展不及預期、公轉鐵進度不及預期。

中證網(wǎng)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jīng)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本網(wǎng)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