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如何守護財富
當資產泡沫的大潮退卻,人們該如何打理自己辛苦積攢的財富?這或許將成為未來中國中產階級家庭最該思考的問題。隨著房地產熱潮降溫,中國史無前例的造富周期接近尾聲,未來如何保住財富、增值財富將越來越需要主動管理。
在經濟高速增長、房地產狂飆突進的年代,似乎并沒有主動管理財富的需求。房子只要買就會漲,銀行的各種理財產品、信托產品輕松就能提供7%、8%,甚至超過10%的保本高收益。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下,財富不需要管理,躺著就能“被動發(fā)財”。
從投資原理來看,風險和收益成正比,高收益產品一定伴隨高風險。但這一基本原理在過去十幾年時間里似乎在中國失效了。收益率最高的產品,往往是大家認為最沒有風險的產品,比如房子和支持蓋房子的信托產品。
這造成了這樣一種奇怪現象:中國人財富增加最快的時代,是對財富風險最忽視的時代,也是個人投資知識最匱乏的時代。居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產階級因為房價的緣故動輒身家千萬,但他們卻往往既沒有千萬身家的財富概念,也沒有保住千萬財富的投資知識。
美好的舊時光不會一直持續(xù)下去。當宏觀經濟和房地產市場樂聲漸弱,暴富的腳步踟躕,人們該如何保住經濟發(fā)展給自己帶來的那一點紅利?錯誤的投資決策不僅可能造成財富損失,還可能造成老無所依、被迫延遲退休等社會問題。
美國傳奇投資人、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戴維·思文森(David Swensen)在《非傳統(tǒng)智慧》一書中指出,對個人投資來說,最關鍵的問題是資產配置方案。按照一般投資規(guī)律,決定個人投資收益的要素有三:資產配置方案、入市時機和產品選擇。而在這三要素中,思文森認為資產配置發(fā)揮的作用占到九成。
所謂資產配置,是指不同種類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例應該如何分配,簡單來說就是該買些什么資產,以及每種資產該買多少。思文森給出的標準方案是這樣的:股票、房地產和債券按照5∶2∶3的比例來分配。
當然,這是極具美國特色的方案,畢竟美國股市在長周期內的優(yōu)異表現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因此思文森的資產配置方案是以股票為導向的。但他分析框架的最大啟示在于:制定一個合理的資產配置方案,是個人財富管理的起點。
而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他們距離這個起點太過遙遠。很多中產階級家庭面臨的最大財富管理問題是:房地產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的比重高得驚人。
在思文森看來,房地產的投資風險低于股票、高于債券,因此房地產的合理投資回報率應該介于股票和債券之間。數據證實了這一點,美國從1978年到2003年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房地產市場的平均年回報率大約是12%,低于標普500指數的13.5%,但高于美國國債的8.7%。因此,思文森在他的標準投資方案中,將房地產資產的配置比重控制得比股票低、比債券高。
單一資產配置比例太高,一定會帶來不可控的風險。在美國,單一資產價格暴跌的悲劇已經上演了多輪。1987年10月的股災,美國股市在一天之內跌掉超過20%。2007年第一季度美國房價觸頂后,一直連續(xù)下跌到2012年第三季度,全美平均房價跌掉了近18%。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既是最傳統(tǒng)的生活智慧,也是最高級的投資理念。思文森認為,分散是投資界唯一免費的午餐。他目前管理的近300億美元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分散在美國股市、新興市場股市、房地產、私募股權、杠桿收購等九種不同投資產品中。
在過去三十年間,耶魯捐贈基金在他的管理下不斷執(zhí)行分散化策略,甚至美國股票目前在其資產配置中的占比也低于十分之一。這種被稱為“耶魯模式”的分散化資產管理策略大獲成功:在1999年以來的近20年時間里,這一投資策略帶來了11.8%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當然,個人投資和機構投資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思文森認為,分散化資產配置的理念卻是共同的。并且,他還告誡說,制定分散化的資產配置方案的重要性,要遠遠高于入市的時機問題。
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他們最關心的往往是時機問題,無論是房子還是股票,要趁跌的時候買,趁高的時候賣。但思文森卻發(fā)現,對普通人來說,入市時機問題給他們帶來的往往是負面影響,即追漲殺跌,以及焦慮緊張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他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后得出結論,對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說,制定一個合理的資產配置方案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入市時機問題。
過去十幾年時間里,經濟高速發(fā)展和房地產市場繁榮給中國中產階級家庭帶來了巨大財富,但同時也引發(fā)了嚴峻的財富結構性問題。家庭財富過度集中于某一種資產將可能帶來巨大風險,盡可能分散化地配置資產,是確保長期穩(wěn)定收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