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機構開年屢屢調研 銀行股投資邏輯堅挺

王方圓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進入2022年,A股市場整體呈現(xiàn)調整格局。銀行指數(shù)逆勢飄紅,在24個Wind二級行業(yè)中累計漲幅排名第一,達6.04%。

  機構對上市銀行的調研熱情也有所提高,已有7家銀行在2022年迎來機構投資者調研。銀行新一年的信貸投放計劃、凈息差展望是機構普遍關注的重點。

  機構頻頻調研

  Wind數(shù)據顯示,2022年1月1日至1月24日期間,共有張家港行、常熟銀行、蘇州銀行、寧波銀行、無錫銀行、蘇農銀行、杭州銀行7家銀行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合計被調研次數(shù)達29次,參與調研機構家數(shù)達246家。

  從被調研次數(shù)來看,常熟銀行和張家港行最受關注,期間均迎來6次機構投資者調研;寧波銀行、蘇州銀行均迎來4次調研;杭州銀行、無錫銀行、蘇農銀行均迎來3次調研。

  從參與調研的機構家數(shù)看,常熟銀行、無錫銀行最為“圈粉”,分別迎來80家、57家機構前來調研。張家港行、寧波銀行、蘇農銀行均迎來20家以上的機構前來調研。

  參與調研銀行的機構類型也非常豐富,包含公募基金、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公司、外資機構等。1月13日,摩根士丹利、資本集團參與了杭州銀行的現(xiàn)場調研。1月17日,南方基金、光大理財以視頻形式參與了張家港行的調研。

  “每年年初是各家銀行制定新一年信貸投放計劃和經營計劃的關鍵節(jié)點,也是機構投資者每年最為關注的時間節(jié)點之一,此時機構調研具有重要意義。”一位券商分析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凈息差有望企穩(wěn)

  機構調研明細顯示,新一年信貸投放計劃、凈息差展望、資產質量展望、中間業(yè)務收入展望是機構投資者最為關心的話題,多家銀行也對此進行了回應。

  小微貸款是各家銀行的重點發(fā)力領域。張家港行表示,初定2022年“兩小”(小微及小企業(yè))的新增貸款占總新增貸款的比例在65%左右。1月13日,常熟銀行在調研中表示,預計2022年2/3以上貸款投向個人領域。

  各家銀行對資產質量也保持樂觀。蘇農銀行表示,展望2022年,預計該行不良率保持穩(wěn)中有降,持續(xù)穩(wěn)定在1%以內;關注類貸款占比進一步下降,撥備覆蓋率進一步提升。

  銀行凈息差也有望邊際企穩(wěn)。杭州銀行表示,從資產端看,一方面,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及央行優(yōu)化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下,預計2022年新發(fā)放貸款利率將略有下降;另一方面,該行將著力推進信用小微、直銷銀行等業(yè)務發(fā)展,持續(xù)加強貸款定價管理,緩解資產收益下行壓力。

  各家銀行的中收規(guī)劃也較為詳盡。張家港行稱,理財業(yè)務方面,該行2022年將通過多種手段做大理財規(guī)模。代銷業(yè)務方面,中收目標任務較2021年度有所增加,后續(xù)將強化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同時將適當代理以固收類、主題權益類為主的信托業(yè)務產品。

  配置價值進一步提升

  Wind數(shù)據顯示,進入2022年,銀行股整體表現(xiàn)亮眼,除次新股蘭州銀行外,成都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行、興業(yè)銀行累計漲幅均超過15%。

  利率調整預期或是其中一個催化劑。海通國際指出,當利率下調時,銀行資產端收益率和負債端成本率都將下降,不僅存在互相抵消的效應,而且銀行持有的投資類資產(比如債券)可能因利率下調獲得投資收益。此外,降息對宏觀經濟基本面具有托底作用,有助于信用風險預期改善,使得銀行股內在價值提升。

  “2022年我們是真的看好銀行股!鄙鲜鋈谭治鰩煂χ袊C券報記者表示,當前市場對于房地產行業(yè)的預期有所轉變,對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抱有信心。業(yè)績方面,多數(shù)銀行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速在20%以上,形成了較好的業(yè)績預期,也有利于估值修復。

  Wind數(shù)據顯示,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近20家銀行披露了2021年業(yè)績快報,凈利潤同比增速均在10%以上,江蘇銀行、張家港行、寧波銀行、平安銀行同比增速更是超過25%。

  中信證券預測,央行未來有望繼續(xù)推出總量和結構貨幣工具,進一步推動信貸總量穩(wěn)定增長,提振經濟預期,建議關注銀行股配置價值。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lián)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